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工艺及质量把控人才成为企业抢夺的焦点,但是最为缺乏的 是,能够做出原创新药的顶级人才。
细胞与基因疗法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不仅需要与其他药物研发企业一样,迅速将项目推进到符合监管要求的临床阶段,更为特殊的是,其产品的制造工艺和扩大化生产或许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成功与否。
细胞与基因治疗是一个需要融合不同专业背景的领域,是至少需要药理、毒理、临床等各方面的人才加入才能做好的一个领域。相关企业不仅要考虑如何将这一新兴的疗法更安全的推广出去,也要与更多的医疗机构实现良性的合作惠及更多患者。此外,这一疗法在产品支付上的挑战更为严峻,动辄上百万元的患者支付费用,这就要求企业更广泛的考虑与金融机构、监管人员和保险公司合作,来解决这一疗法的患者支付问题。
这些行业特性,也要求细胞与基因治疗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要着手考虑建立一支能力更专业、也更加广泛的团队。
当前,这一领域的企业在行业顶尖人才、中坚力量和优质员工的聚集、积 累、培养的每个环节上都充满挑战。细胞与基因领域的人才构成正随着行业的 发展和产品研发进度而不断变化。在国内,行业发展之初,主要缺乏科学家和 实验室人才。只有行业领域的领先科学家,才能将科研和临床专长带给创始团 队;随着企业产品管线的成熟,到成品研究阶段,由于生产大量符合监管标准 的细胞和基因疗法产品是这类疗法成功的关键,则注册人才以及可与CDE有效 互动的运营人才尤为重要。
如今,当国内研发的产品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行业供应链人才、负责工艺和把控质量体系的人才则成为企业抢夺的焦点。而未来,当更多的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那么相应的商业化人才也会遭到抢夺。但是行业人士认为,对行业影响最大的是,国内缺乏做原创新药的顶级人才。
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也要求细胞与基因治疗公司的领导团队迅速、及时的掌握领域最新技能,这也意味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来吸引领域内具备高端技能的人才不断加入,以应对公司不同发展时期的挑战。在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人才主要来自海归人士、科研院所以及行业的服务机构。
海归人士大多在海外相关企业就从事该领域的研发,部分人士还具备工业化生产经验。但是这类人才的主要瓶颈是,对整体管线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掌握有限。另外,这部分人才回到国内之后,对于薪资要求或待遇要求更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用人成本。此外,海归人才进入国内企业工作之后,由于教育背景及理念上的差异,企业要想更长久的留住人才也并不容易。不过有企业认为,当前国内培养的人才质量与海外差距日益缩小,要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最终还要依靠国产人才。
来自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或许工业化经验不足,但贵在基础扎实,对自身领域有充分的认知,也是企业青睐的重要群体。但是由于缺乏产业引导,以及传统“铁饭碗”思想的根深蒂固,有大量的人才更青睐于科研院所单位,企业要想吸引这类人才加入并不容易。
在这个需要人才积累的行业,高质量的高校培育输出,才是破解行业人才全面紧缺的关键,也是搭建全国生物制药行业人才梯队的重要一环。唯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到基础科研的投放中。高校及科研机构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更加注重专利价值的权重,让基础科研人才研发做出更多市场需要、应用前景广阔的优质科研转化项目。当高校将人才培育的接力棒交给企业时,企业做好进一步培训、提升人才水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帮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形成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本期,E药经理人融媒体针对细胞与基因领域的人才话题采访了相关企业。
问题一:你认为国内的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人才情况如何?人才来源有哪些?
杨林:上游研发方面的人才相对充沛,工艺开发和注册申报领域的人才相对缺乏,不过在工艺开发方面,可以与CDMO公司合作来解决。在注册方面,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公司来实现。但对于企业而言,全部依赖外部资源,危险系数较高,对企业未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外企业要寻找到业务水平既高又对公司非常忠诚的首席医学官、医学总监,需要多下功夫。
刘必佐: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生物技术大方向领域的人才越来越多,适应不同需求的人才越来越多,随着国内细分领域企业的增多,从国外回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不少国外人才也在开始考虑来自中国的相关企业。
李琦琛:现在国内基因细胞制备团队,大概几种类型组成:第一种,是从国外回来,有过相关CGT药物开发和生产经验,尤其是有过工业化生产经验这一批团队。
第二种,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团队。这批专家,在实验室做了多年的研究,现在就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虽然可能工业化经验不足,但是贵在实验室经验充沛,研发能力强,而且对国外最先进技术了解较多。
第三种,是原来在科研试剂的服务团队。这种团队以前是做科研试剂的服务生产,虽然科研试剂和工业化生产存在差异,但毕竟他们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科研级别的生产经验,他们在做转化的过程中肯定比没有任何经验的要好。
问题二:行业人才缺乏的原因是什么?哪一个环节的人才比较缺乏?
李琦琛:由于CGT领域的新颖性,导致了现在每个环节的人才都是缺乏的。虽然有行业人士认为做药物研发的人才更多一些,做药物制备的更少一些;或者是做检测工作的人才比较少一些,但我认为整体都需要不断晋升和提高。
最近几年,从海外也回来了很多专业人才。但是华人在海外的公司,无论是生物药公司还是其他公司很难做到高层。这就导致华人对于整个公司,包括技术的了解和把控有限。以研究岗位为例,华人研究员对于整条研究管线所能获取的信息有限,受到严格限制。若想从上游到下游,所有工艺方法进行全面的掌握是做不到的。因此就需要有更多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才回到国内创业,促进产业发展。
张宇:国内在细胞治疗方面的人才确实比较稀缺。这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一部分人是从做科研转过来的,一部分从做药转过来,甚至还有人是从医学领域转过来。这个行业需要融合不同专业背景。其研发生产需要一个复杂的系统,至少要具备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等各方面的知识,需要来自不同方面 的人加入,让专业人办专业的事情,才能实现。
苗振伟:目前临床人才相对缺乏,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国内新药研发刚刚兴起,临床人才储备不足。二是从海外引进的欧美背景人才,对国内新药的认知和临床开发规范理解不足,存在文化差异的挑战。三是能将技术和临床能力贯通起来的人才更少,优秀的人才在整个行业里都非常稀缺。
吴琼:细胞免疫治疗行业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缺少相关的人才是新兴领域的常见现象之一。最早是缺乏科学家、实验室人才,随后缺乏药品注册与政策的人才,然后是缺乏供应链人才,接下来我相信是商业化人才也会成为行业亟需的。
未来的创新企业,需要对未来技术路线和领域有充分嗅觉的科研专家,加上有耐心的长期投资者,以及强有力、有丰富管理经验的CEO。目前国内真正的原研创新仍然较少,这部分人才是最缺乏的。随着行业发展,市场热度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转型到细胞治疗领域,相信随着市场逐渐走向成功,人才自然会涌现。
范晓虎:细胞治疗是个新兴行业,积累的人才比较少。大部分有经验的人都在资本的支持下去创业,企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只有自己培养。
但是,要真正能够做出世界级产品的Best-in-class人才,是最缺乏的。此 外,生产工艺、质量体系方面的人才,企业抢夺激烈。各个企业都到处找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尤其是在细胞基因疗法方面要有经验的、能负责生产的,全面负责生产质量的人才特别稀缺。
贺小宏:我们不是缺人才,而是在产业引导、学生培养和就业观念塑造的过程中,我国大量的技术人才,由于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或者根深蒂固的所谓“铁饭碗”的影响,导致大量的人才聚集在纯科研层面,不愿意或者不想走出来到企业中去。实际企业中同样存在,创新与科学研究,而且一切都是以解决临床实际需求出发。整个教育、培育人才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个人接下来的教育、职业发展,是更适合从事基础研究,还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层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也会促进大量的人才进入企业。
要把创新走下去,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本着解决问题的初心,加深校企合作和沟通,培养更加匹配企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问题三:人才的缺乏,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企业是如何解决的?
杨林:人才缺乏的问题,由企业发展的情况来定。并且人才缺乏并不会阻碍公司的发展,而是由产品来定。由于历史原因,博生吉的研发团队并不豪华,但都是大家一起做起来的,战斗力非常强。
人才是可以培养的,但由于资本的加入,形成了到处挖高端人才、买产品迅速上市的局面,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业发展现象。相信随着二级市场的“降温”,以及对科创属性的要求提高,行业对人才的争夺会更加理性。
苗振伟:英百瑞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解决:一是引进跨国公司中的优秀人才做外部专家;二是培养团队中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给他们的成长创造空间;三是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匹配合适的待遇,留住已有的人才。其实大家都在探索经验,也日益重视人才储备。相信再过两年,随着生物制药产业和资本市场的调整,人才也将有一个良性循环,这将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贺小宏:我们希望大家在北恒生物不仅仅是因为薪资待遇,而是要为中国的或者是为全球的通用型免疫细胞治疗事业去奋斗。在北恒生物,大家都在尽可能做一些对行业,或是对于个人自身提升,对于病患来说不一样的工作